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0年 1 月 1 日——2020年 12 月 31 日)
2021年 1 月 9 日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示范中心在学院、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抗击疫情,按照学校推进 “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新要求新举措,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党建思政牵引,强化政治担当
中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抗疫英雄先进典型事迹等内容,组织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学习18次,中心教职工政治学习17次,领导干部讲党课5次。
示范中心涉及本科、研究生及教授中,230人递交入党申请书,94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新发展党员61人(教师1人),转正52人(教师1人),新发展团员20人。
(二)扎实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全面完成教育教学重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心全体人员积极应对,克服疫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中心本年度开设了本科生实验课及课带实验课90余门。共计10000余人次进入实验室完成了课程学习,完成本科总工作量为20余万人时数。本年度招生本科生358人,研究生134人。
(三)着力本科人才培养,就业升学质量高
本科毕业生319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篇,校级“本科毕业优秀论文指导教师”5人;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31篇,其中CSCD 20篇,SCI 2篇。毕业率、授位率均达100%,一次性就业率93.73%,其中: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有151人,研究生考取率47.33%,其中15人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一流名校留学深造,127人考入211、985高校。
(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实践育人功能凸显
本科学生获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项、铜奖4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金奖1项、铜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南方测绘杯”第六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三等奖各1项,获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一、二等奖。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
学校和中心高度重视专业化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修订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校人发[2020]28号)、教职工奖励办法(校人发[2020]29号),修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校人发[2020]30 号),增加了实验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鼓励长期从事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学辅助人员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投身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中心拥有固定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22人, 副教授34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6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8%,博导13人,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中心拥有企业行业校外导师26人,重点是协助学生完成课程实习实践教学等。
(二)外引内培,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学院和中心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育,形成了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合理、年轻化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通过加大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攻读博士学位等措施,逐步优化学缘结构。中心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模式,师资年龄结构不断得以优化,2020年引进优秀博士1人,获批出国访学计划教师3人,国内进修和访学2人;晋升正高1人,晋升副高1人;新增博导4人,硕导2人;获学校首批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学校双支计划二层次1人、四层次9人、五层次8人、六层次7人、七层次6人、八层次3人,专业建设支持计划二层次1人、三层次1人、四层次1人、五层次2人;获 “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
三、教学与科学研究
(一)课程建设及资源共享
2020年,中心成功申报2门校级一流课程(微生物学和地学基础),拟申报省级一流课程2门(地学基础、土壤学),申报2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拟申报省级(紫色土野外调查与类型鉴定虚拟仿真实验、农业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虚拟仿真实验)。副主编和参编教材4部。建成校级一流线上课程1门,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面向社会开放。其中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土壤学》及校级线上课程《微生物学》分别面向全校、全社会开放,2020年选课人数逾2000人次。
(二)教学改革情况
示范中心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本为本”的育人理念,坚持抗击疫情,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新要求新举措。
具体落实到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层面,在教师层面则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层面则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从具体表现来看,教师从教学到教育教育转变、学生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土壤学、土壤肥料学等实验教学过程中,将行业最新研究前沿、最新肥料研制方向、最新土壤改良与肥料新产品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不断优化“一中心、三层次、五类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为中心”,积极优化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构架和五类型实践教学平台,提出了“实践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以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和多样化实践教学基地为保障,促进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研究
2020年,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1项,国际合作交流1项,青年基金2项);获准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国际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应用基础等各类课题9项(经费280万元);持续推进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的实施。累计到账科研经费23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835万元,横向经费1500余万元)。获2019年度(2020年颁证)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农田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汶川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2020年度(已公示)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川西南及盆周山地植烟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畜禽细菌耐药性监测与变迁规律及兽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应用、四川盆地稻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植烟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四川省烟草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植烟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发表学术论文117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65篇,CSCD/ISTP收录论文37篇;EI收录论文10篇;在Global Change Biology(TOP一区,IF8.88)、Chemosphere(TOP一区,IF5.78)本学科领域知名TOP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篇,大大提升了学院对外影响力;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59件。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1.通过创建和更新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形成了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自中心立项建设以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配备各种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手段,成功建立了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资源共享和远程快捷的省级资源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网站,通过及时发布相关新闻、更新信息动态、有序提供实验教学资源等方式而初步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网址http://syzx.sicau.edu.cn/zyst/)。
2.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
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该信息平台设立有中心概况、中心管理、新闻公告、师资队伍、设备环境、实验教学、教学资源、中心成果、照片集锦等多个专栏,每个专栏赋予不同功能。新闻公告专栏通过及时发布和更新实践教学相关信息,可让学生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相关政策和措施,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学习空间,也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发展动态;师资队伍专栏显示中心教师的组成、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项目、获得的成果及奖励、师生撰写的学术专著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体现了科学研究对教学强有力的支撑以及二者有机的融合,同时以便学生与教师进行网络答疑交流,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设备环境专栏展示中心拥有的设备仪器,介绍常用仪器的维护运行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心开展实验、实践的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实验教学专栏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的教改理念、教学模式及教改取得的相关成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教学资源专栏有本专业精品及优质特色课程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和下载学习。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很好地发挥了网络方便快捷实时等优点,不仅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而且促进了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3. 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
中心先后建立了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虚拟仿真实验、农业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虚拟仿真实验、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识别虚拟仿真实验、紫色土野外调查与类型鉴定虚拟仿真实验等多个虚拟实验仿真平台。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坚持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办学,承担了本科生课程实验、创新实验、毕业实验等需求,全年完成学生科研训练5000余人次,学生可随时通过线下、线上预约实验室和共享型仪器。
示范中心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中心主任全面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统筹调配教育教学资源;副主任负责中心日常事务、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具体工作。骨干实验课程由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主讲教师参与教学和研究,实验辅助人员辅助实施的管理制度。
示范中心制定实施了实验室开放式运行机制。中心除开设必要的课程实验外,还向全校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培养和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建立了开放实验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与欧洲根系研究所、捷克科学院、墨尔本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合作,邀请专家来校交流和做学术报告25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8人次,其中国际会议11人次,做学术报告22人次。
承办了第十二次四川省土壤肥料学会(完成筹备工作,因疫情突发延后),参与承办2020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中心师资任全国一级专业学会监事长1人、常务理事1人,副秘书长1人、理事4人,专委会委员13人;省专业学会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人。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参与承办2020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10月23-26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和四川省微生物学会主办,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大学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的“2020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金牛宾馆隆重举行。
年会进行有多项主题活动:纪念中国微生物学界前辈报告、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学术交流(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组学、病原微生物与健康、环境微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理代谢与合成生物学、新冠病毒最新研究进展、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系统及其利用)、学者面对面、学术墙报交流等。
示范中心陈强、辜运富、邹立扣等专家教授现场参会并做学术报告。
(五)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顺利通过验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
2020年,依托示范中心骨干人员,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十三五”绩效评估;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完成国家第五轮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水平评估材料初稿,协助完成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国家首批水平评估材料初稿;积极完成学校开展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现状调查和汇报工作。
六、下一年发展思路
1、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通过建设,中心已建立了良好的开放运行机制,但开放运行范围较窄,资源共享还不够,应扩大开放运行范围。
2、进一步增强辐射和示范作用
不断加强校内外交流,增强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将中心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源环境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