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调查与制图》是从土壤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课程,土壤调查的任务是弄清土壤的发生条件、成土过程、分布规律、土壤的理化性质(质量特征),数量特征,土壤类型(分类系统),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防止土壤质量的退化,数量的减少提供科学依据;为因地制宜,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灌溉(排水)、因土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发展土壤科学之目的。
二、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熟悉认识土壤和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综合应用的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掌握测制和编绘土壤类型图和有关专题图件的基本技能;提高用土改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及规划,土壤改良,农田基本建设提供土壤资源和技术措施。
三、学时分配
实验一 地形图上初步判读土壤类型(4学时)
实验二 遥感图象上初步判读土壤类型(3学时)
实验三 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和分析(4学时 综合性实验)
实验四 土壤质量评价(4学时 综合性实验)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计划(2周)
四、讲授纲要
实验一 地形图上初步判读土壤类型(3学时)
一、实验目的
地形图是野外土壤调查工作最基本的资料。正确认识地形图对土壤资源调查工作中选择调查路线、了解调查区土地利用情况、预测调查区域情况、设置土壤剖面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次实习主要是认识地形图上表示的各种地形,初步了解地形图所在区域范围内水文、地貌情况及组合方式等。
二、实验材料
各种比例尺(1:1万、1:5万、1:10万等)的地形图、铅笔、三角板、园规。
三、实验内容
1、各种地貌特征的鉴别。识别地形图所代表的各种地貌,包括山地、洼地、山脊与山鞍、陡坡、缓坡、阳坡、阴坡、丘陵、阶地、谷地、平原等。
2、初步了解地形图所在区域范围内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情况及组合方式等。
3、地形图上识别土壤类型,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以及不同的地形部位的土壤类型。总结土壤类型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
1、地形土地上识别各种地貌类型。地形图是将实地的地形变化和高低,用许多封闭的曲线表示出来的,要求学会识别地形图所代表的各种地貌,如山地、洼地、山脊与山鞍、陡坡、缓坡、阳坡、阴坡、丘陵、阶地、谷地、平原等。
图1–10 地貌特征的鉴别
2. 水系:从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的走向及切割等高线的情况,读出流域范围内干流、支流的流向、水位差、河曲情况等,从干流与支流及沟谷汇合的关系读出水系类型,读出冲沟沟头、沟谷、沟口、沟宽、沟谷比降。根据等高线所示山脉及丘陵能判读出岩层走向,再从河流或冲沟与岩层走向的关系,读出河流或冲沟两侧等高线分布疏密及组合形状,读出河谷的形状(U型或V型)、定出河谷或冲沟的发育阶段[幼年河(或冲沟)、壮年河(或冲沟)、老年河(或冲沟),同时读出河谷形状、河漫滩及河流阶地的分布。
3 地形图上识别土壤类型:据等高线所示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以及不同的地形部位的土壤类型。总结土壤类型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推测由地形导致的农业生产问题。如地形低洼、沟谷平坦,排水困难;地势高、水源差、沟深窄,光照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等。
4、在地形图上勾绘土壤类型图斑。
四、实验作业、
1、对所用地形图进行地貌、植被、水文、母质识别。
2、根据所用地形图上地貌、植被、水文、母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识别土壤类型并勾绘图斑。
实验二 遥感图象上初步判断土壤类型(3学时)
一、实验目的
熟悉航片、卫片的特征,能在航片、卫片上辨别地形地貌,识别各种地物类型,并在遥感图象上初步识别土壤类型。
二、实验材料
各种航片、卫片、立体镜、铅笔、三角板、园规。
三、实验内容
1、认识航片和卫片
2、掌握航片解译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在航片上初步判断土壤类型
四、实验步骤
1、应用立体镜观察航片,并在航片、卫片上进行地物类型的识别,总结航卫片上地物的一般判读标志和特征,包括颜色、影象、形状、色调、阴影等。
2、航片和卫片上初步识别土壤类型。根据航卫片上辨别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与土壤的关系,初步辨别土壤类型。
3、在航片上初步勾绘土壤类型图斑。
五、实验作业
对指定航片进行解译判读,初步识别土壤类型,勾绘土壤类型图斑,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4学时)
一、实验目的
掌握野外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土壤剖面层次的划分,以及土壤剖面观察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二、实验材料
土铲、刚卷尺、比色卡、pH试剂、比色板、剖面盒。
三、实验内容
1.土壤剖面的设置。
2.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开挖或修整完成后,首先要对剖面进行土壤发生层次的划分,然后是逐层将土壤的性态特征记录于相应的剖面记载表中。
3.土壤样品及标本的采集。
四、实验步骤
1、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形部位选择土壤剖面点。
2、土壤剖面的挖掘,包括土壤剖面的深度、宽度,土壤剖面方向,土壤剖面挖掘应注意的问题。
3、剖面观察
土壤发生层次的划分:突然发生层次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在垂直地面向上出现的性状上有差异的层次实际上我们在土壤剖面开挖或修整的过程中,就能直接观察到土壤从上到下各个部位的颜色、质地、矿物组成、结构形态、紧实度、砾石多寡、风化程度等一系列的差异。按照一般的剖面划分模式,土层由上向下依次为覆盖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R)几个大层次。
4、剖面性态的记述:剖面层次划分已定,就要对各层性态进行观察和记录。野外对土壤剖面的记述内容有土壤颜色、土壤质地、砾石状况、土壤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土壤湿度。
5、土壤样品及标本的采集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采集时应由下向上逐层采集,采集的部位应位于各土层的中间位置,每层土壤约采1kg左右,装入布袋或塑料袋中,并应填写一式三份标签,一份放于袋中,一份挂于袋外,一份存根备查。然后将同一剖面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混乱。
土盒标本采集:采集土盒标本主要是为了一般展示和作土壤剖面的对比。土盒标本的采集也是循由下往上的顺序逐层采集,并且也是采集土层的中间部位。采集后分装于特制的有机玻璃土盒的相应各层中,注意不要将各层土壤混淆,也不要用力按压,以免破坏原土的结构特性。
整段标本的采集:先按要求事先做好的长条容器的长、宽和深的尺寸,在土壤剖面上留出一个凸出体,将容器扣上,然后再将土体切割下来。
五、实验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土壤类型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四 土壤质量评价(3学时 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了解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能根据土壤指标选择的原则,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掌握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
土壤基本属性数据,包括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土壤灌溉、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等资料。
三、实验内容
土壤评价指标的选择,土壤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1、选择评价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条件
土壤质量的复杂性,控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及其在时空强度上的变化等,影响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选择的因素很多,为了便于在实践中应用,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选择应符合如下条件:
代表性(representative) 一个指标能代表或反映土壤质量的全部或至少一个方面的功能,或者一个指标能与多个指标相关联;
灵敏性(sensitive) 能灵敏地指示土壤与生态系统功能与行为变化,如粘土矿物类型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变化不敏感,不宜作为土壤质量指标;
通用性(universal) 一方面能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能适用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经济性(economic) 测定或分析花费较少,测定过程简便快速。如15N丰度需要质谱仪进行复杂的分析,因而不宜作为土壤质量指标。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方面。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溶重和渗透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等。化学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土壤pH、电导率、矿化氮、磷和钾等。生物学指标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土壤呼吸量、生物量碳/有机总碳、呼吸量/生物量等。
(二)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了解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常用方法,掌握层次分析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
1.专家打分
由专家根据经验,对每一因素的重要性(权重)进行主观判断,谓之专家打分法。在土壤资源评价中会遇到大量定性描述的因素,为提高工作的精度,保证成果的可靠性,有必要将定性因素定量化,专家打分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如何客观地综合专家的意见呢?特尔斐测定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尔斐测定法有以下4个特点:
(1)特尔斐测定法综合的是多个专家意见 应用此法选择的专家要求权威性较高,代表面广泛。在专家的人数上,一般要求20~50人,有时还可能高达100人。
(2)特尔斐测定法要求独立判断 也就是说要各自填表,不许,面对面讨论。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避免专家级别相同,意见相持不下;另一方面避免专家中有权威,其他专家得服从的现象。
(3)特尔斐测定法的关键 是它可以利用统计方法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概率估算。首先是将定性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各种等级打上分,然后求出各种评估意见的概率分布,由均值来代表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
(4)特尔斐测定法有个信息反馈和再征询的过程 将征询意见经统计处理,得出专家总体的评估结果的分布,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专家。专家根据总体意见的倾向和分散程度,修改自己的评估意见。这样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二三次,使分散的评估意见逐次收敛,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评估结果上。
2.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把一定范围内土壤评价项目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近似地描述为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或统计关系)的函数。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以下数学模型表示:
式中Y——因变量,在此表示土地生产力,一般用基本产量,产值或纯收入表示;
X1,X2,…,Xm——自变量,在此为参评项目;
b0——回归常数项;
b1,b2,…,bm——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增长量。
基本产量是指去掉对产量影响大的非土地自然因素(如施肥、品种、机耕、管理等)后的产量。求基本产量的方法是:先用施肥量(或其它非土地自然因素)——产量曲线求得单位投肥的增长量,然后,从产量中扣除肥料施用量所对应的产量增长量,则可近似地求得土地基本产量。
选作自变量X的数值,一般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将基本产量与评价项目值一一对应,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求得回归系数bi.然后通过检验,确知bi的显著性。计算出标准回归系数的bi后即可以计算权重。
3.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把一些错综复杂的成分,归结为数量较少的几个综合成分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当缺乏大量观测资料,计算土地基本产量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项目的权重。
(四)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单项评价得到各指标的指数 (称为评分值或等级值),还需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转换成综合评价指数。数学模型体现出各土壤特性、环境条件、社经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资源质量的综合影响。建立综合评价指数的数学模型有三类。
1.指数和法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各成土因素是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代替的。所以,综合评价指标为各单项评价的指数和。其数学模型为:
综合评价指标=
式中,Wi是第i个因子的权重。
所有有利因素彼此相加,而所有有害因素彼此相减。我国过去所进行的土壤资源评价,大多采用这一模式。在表7—6,7—7中列出了两个实例。
2.指数乘积法
土壤肥力因子之间有着各种交互作用,某一因子的增减,会影响其它因子的利用率。可以反映这种交互作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指数相乘。
综合评价指标=
应用这种模式的有前苏联土壤生态指数、美国斯托里指数评级法等。
实际上,影响土壤资源质量的各因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有交互作用,有些则是单独起作用,所以在一些土壤资源评价中,将上述两种数学模型混合使用,效果比较好。
3.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该法是将因素集中的信息通过建立隶属函数的方法,构造成评语集,即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与权重集相结合,经模糊变换,产生出评语集上的评语子集,以此进行评价判断。
一般模糊综合评价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1)对参评各因素,分别作单因素评价,从而构造判断矩阵;
(2)确定诸因素在被评价事物中的重要性程度,即确立权重;
(3)作模糊变换。前面两个步骤与其它方法相同,关键是最后的步骤。模糊变换可有两种运算:一种是矩阵乘;另一种则是“复合运算”。
复合运算可以用下式表示:
其中:A为权重集,,尺为单因素评价矩阵;
这种方法主要运算和,对于有的问题,可能丢失信息
(五)并进行土壤质量等级的划分。
(六)对每一级土壤提出相应的利用管理措施。
五、实验作业
选择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比较两种评价结果的差异。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2周)
一、实习要求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六大组成要素之一,通过实习,了解野外土壤调查的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剖面的设置,掌握剖面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土壤样品和标本的采集方法,土壤草图勾绘、土壤图的清绘整蚀。
二、实习材料
1、土铲、土钻、刚卷尺、比色卡、pH试剂、比色板、剖面盒。
2、名山县地形图、名山县城西镇地形图、绘图板、铅笔、三角板、园规、罗盘仪、绘图纸、刚尺。
三、实习内容
1、壤调查路线的选取
2、土壤剖面的设置
3、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开挖或修整完成后,首先要对剖面进行土壤发生层次的划分,然后是逐层将土壤的性态特征记录于相应的剖面记载表中。
4、土壤样品及标本的采集。
5、土壤草图的勾绘和土壤图的绘制
四、实习方法和步骤
(一)土壤概查
土壤概查是对调查区(名山县)内土壤发生条件、分布规律、成土过程、土壤理化性状及生产性能作概括性调查研究的过程。其工作应遵循 “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为土壤详测制图作好充分的准备。
1、概查路线的选择
原则:走路少,看到的内容多,调查路线能代表和控制调查区基本情况。①在丘陵山区,调查路线应垂直于山脉或岩层的走向,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横穿向斜、背斜,经过不同的地层及河流和阶地,使调查能见到更多的土类,母质及农业生产情况。②在平原地区,注意研究河流的变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及河流的沉积规律,其路线应垂直越过河流。还应考虑交通条件,路线可成放射状,S型等。
2、成土因素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母质、地形、植被、水文等的调查研究。
3、成土过程的调查研究:主要分析起主导作用的成土过程。
4、土壤剖面性态的研究:主要土壤理化性质。
5、土壤分布规律的研究:主要了解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关系。
6、土壤生产性能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的宜耕性、宜肥性、宜水性、宜种性及发稞性等。
7、评土比土,正确划分土壤类型,拟订调查区土壤分类系统
(1)评土比土的目的:
A)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在土壤概查的基础上,经过了大量的剖面观察、研究后,对当地土壤类型有了深刻的认识,必须及时评土比土,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以正确划分土类,拟定调查区土壤分类系统,为指导土壤草图的测制或指导土壤草图的归纳整理工作。
B)全面比较和认识土壤类型间的异同,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应从成土条件,剖面性态,发育特征,理化性质,生产性能,肥力水平,以及产量、生产问题等方面去认识和比较土壤,找出差异特征,统一对类型的认识标准。
(2)评土比土前的准备工作:
A)整理比样标本:一般按母质类型或分布规律来整理,可能时还可与地质断面结合起来整理。剖面记录要详实清楚。
B)资料整理:按剖面整理好访问资料,并分别登记好已有的剖面分析资料,如有机质、PH值、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磷、钾、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等,供评土比土2鉴别土壤用。
C)土壤剖面性态的统计:目的是揭示每类土壤性态特征发生变异的程度和原因,以便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剖面,作为分类和制图的依据。主要统计相同土类的性态特征,找出变异的幅度,即土层厚度、质地、PH值、碳酸盐、淀积物、障碍土层及坡度等变化幅度。
(3)召开评土比土会议,划分土壤类型
人员为:熟悉生产的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
A)首先是调查人员汇报,主要对土壤的成土条件,剖面形态,发生层次,理化性质、生产性能、肥力水平等综合地作详细介绍。成土条件--母质、地形、气候、水文等;形态特征主要抓住与土壤肥力变化密切相关的要素;发生层次主要抓住发生层的成土过程和层次间的组合;生产性能要抓住关键性指标。
B)其次是本组人员补充发言。老农对土壤性状及生产性能作介绍。
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较大的还得到现场补查。
C)然后评土比土:根据情况介绍和比样标本的比较,全面地认识土壤的发生条件、性态特征和生产性能、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后,定出土壤类型。
例如:沙溪庙组发育的大眼泥土、大泥土、夹泥土、实际上是同一土类,叫大眼泥土的最广泛,则全定为大眼泥土。
又如:第三系名山群母质上发育的小土(甲)、疏松、结构好、PH6.0左右,中壤质地,范围广,产量高;而小土(乙)、松散、PH5.0左右,轻壤--中壤,宜种度窄,种茶好,实际上小土(乙)是茶末土。
(4)归并与订名:
调查区的各种土壤,经过平比后,凡发生条件、剖面性态,生产性能相同或相似,而名称不同的应归并为同一土壤类型,以最通用的名称命名;相反,凡发生条件、剖面和生产性能不同,而名称相同,应另行定名。
(5)、建立调查区土壤分类系统
在评土比土,确定土类之后,按发生学的顺序,建立调查区分类、分级编排土壤类型----土壤工作分类系统。
分类、分级编排时,必须按土类之间的差异达到的级别进行编排,达到土纲或土类级别的应在相应级中反映。
(6)确定制图单位:
土类评比和归并之后,应根据土壤调查的目的、任务确定制图单元的级别。
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制图单位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要求的上图单位是不同的。
土壤制图比例尺 上图单位(全国) 我省
1:5000---------------- -------------------- 变种
1:10000--------------- 变种------------
1:25000--------------- --------------------- 土种-- 山区自然
1:50000--------------- 土种------------- ---- 土壤亚类
1:100000-------------- 土属------------土属 亚类
1:200000-------------- 亚类 ----------- 亚类
若土类的面积在调查区不大,而在发生学上和生产性能上都有差异的各土类间,任一种都不能上图勾绘图斑,此情况可彩复区和复域的方式上图。
复区复域图例 = 主要土类
次要土类
例:Ⅰ50% Ⅱ30% Ⅲ20% → Ⅰ50%
Ⅱ30%+Ⅲ20%
但此法不能反映土壤的分布,因而尺可能的少用或不用。
(二)土壤详查
1、掌握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应用概查成果资料,以掌握调查区土壤分布规律。应用地形图、气象资料、植被和农业利用情况,分析调查区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推断出显域性土壤类型。应用地质图、地层断面图、地质构造图及航卫片,分析母质类型,母质与土类的关系,推断出隐域土及其分布规律。借助其他或过去的土壤图分析推断调查区土壤。借助于森林分布图、自然植被图,农作物布局图进行分析。
2、调查区土壤类型的调查
A)路线调查法:即采取分组定线(调查路线)以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的推进办法,将选点、挖坑、观察剖面和确定土界同步完成,以控制调查区,完成掌握调查区土类,分布规律和路线复盖区土类界的勾绘。然后用推理方法完成非路线复盖区的土界勾绘。
1组 3组
雅安 2组 邛崃 1组 成都
起点 3组 2组
B)定位移点放射线调查法:根据距离、交通条件、比例尺大小等进行划片,然后在片内以放射路线的方式进行调查制图,完成一片后再转移到另外一片内。片与片间的距离为30--40Km。
3、土壤草图的勾绘
勾绘土壤草图就是野外在地形图上填图,分为两步进行,首先是在研究了土壤分布基础上,确定实地土界;然后用勾绘技术把土界搬到地形图上来。
(1)确定实地土类界线:
科学地确定调查区不同土类之间的边界线,是保证土壤图合乎一定的质量和精度要求的关键。确定土壤边界的过程,就是一个确定变化着的环境因素如何综合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而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多种多样的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而划分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态作为根据的。在野外应该利用环境因素作出判断,定出粗略土界,再结合对照和定界剖面观察定准土界。
从环境因素来看,当地形(含微地形)、母质、植被、农业利用发生变化时,土类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其土界就在过渡带附近。当土色发生变化,土类也发生变化。
如①地形部位发生变化时,丘顶--石骨子土,丘脚--大土,它们之间的边界是,凸形坡土界下移,凹形坡土壤界线上移。②母质变化:冲积母质的水平变化,冲积母质与基岩母质间。
(2)勾绘土壤界线的技术
A、目估法:即完成地形图的定向后,对照相关或已知地地物,将实地的土类界线准确地勾绘于地形图上。
注意问题:①适合于地形图上参考地物多,地貌单元小的地区(如丘陵区、低山、中山区)。②实地土界必须定准。③地形衅的定向可用罗盘,也可目估。④勾绘时,必须考虑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B、仪器法:即将实地的土类界,用仪器测绘其界线的各转折点,然后连接转折点,即构成土界。目前常用罗盘仪,以前方交会或后方交会的办法,将土界转折点测于图上。
注意问题:①此法适于土界少,地势平缓,参考地物少的地区,如平原和阶地上。②此法测图精度较高,介开效低。③骨干剖面点和对照剖面点可用罗盘仪交会法上图。
目估法和仪器法可以结合使用,取长补短,达到相互补充之目的。
(三)土壤底图的绘制与修饰
1、土壤草图的审查与修正:
土壤草图的审查是在野外资料和野外工作分类系统修正之后进行的,其内容包括土壤界线、草图内容的审查和拼图。
(1)、土壤界线的审查:
A)土壤界线与地形、母质、自然植被和利用方式是吻合的或相关的,审查土壤界线与这些成土因素间有无矛盾,规律性如何。如宝兴将棕壤的界线划到4千米以上,这就错了。
B)土壤界线与自己的调查资料,已往的研究成果应该吻合,审查其有无矛盾。
C)土壤的界线一般是封闭的、园滑的,反映了自然土壤的特性,但人为土壤界线有其特殊性。
(3)草图内容的审查:
主要是审查土壤草图上,除土壤界线以外的其他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和有无错漏。骨干剖面必须上图,并统一编号;对照剖面也应上图,并编号;各图斑都应有土类代号。
(4)拼图(接边):
查相邻小组图幅间的土类界线是否吻合,土类是否吻合。当符合精度要求(土界错位误差)两组界线各调一半;而土类又吻合时,可透绘在地形图上或拼成大图,否则应到野外补查。土界明显程度允许错位误差。
不明显——8mm; 较明显——4mm; 明显——2mm
2、土壤底图的清绘与整饰。
(1)土壤底图的绘制:将审查合格的土壤草图上的全部内容,准确地转绘或透绘于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就构成了土壤底图(作者原图)。
(2)确定图例:图例要求清楚、明显、美观,对不同的比例尺的土壤底图,要求的图例有差异,大比例尺的土壤底图可详细一些,对各类土壤可以,简要的加以说明;小比例尺的土壤底图可以简单一些。要突出土壤的特点和问题。
(3)着颜色:要求是清楚、明显、协调,尽量反映土壤的自然色;着色的程序是,图上的污迹可用像皮头去掉,再用2%的明矾水涂色;最的着色。图斑的边沿部分颜色深一些,中间浅一些;总的来说宜浅不宜深,若着色太浓可水稀中擦一下;水彩着色易,但易于退色;油彩不易退色,但着色技术要求高。着色类型数不宜太多,着到高级类。
黄壤--黄色、红壤--红色、水稻土--兰色、紫色土--紫色、潮土--绿色。
通过清绘和整饰后的土壤底图,既是作者原因,也是大比例尺的土壤成果图;即可直接用于科研和指导生产,也是土壤系列图编制的基础图。
五、实习作业
编写土壤调查实习报告,编写的过程是对调查对象加深认识的过程,是根据调查材料形成正确理论和概念的过程,因此,编写时要注意要求:
1、要求:真实准确,材料和观点统一,概念和数字结合,作到有观点、有材料、有问题、有办法,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统率材料,用科学的材料去论证观点。
2、内容:
(1)前言:调查的目的、任务、位置、范围、行政区域、工作方法、经过等。
(2)调查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条件,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和特性的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概况、成土过程特点等。
(3)土壤类型分述:土壤分类原则,各土类的分布、形成条件、成土过程、理化特性、生产特点、生产问题等。
(4)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目的意义,分区的原则依据、1区域范围、区域特点、区域问题、改良利用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