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即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的总任务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完成,掌握:
1、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2、土壤剖面标本的采集和植物标本的识别;
3、土壤剖面系列物质观察与鉴别;
4、分析土壤成土过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时分配
实验一 成土过程分析和土壤标本认识(3学时)
实验二 二朗山、泥巴山、金凤寺等地植物标本识别(3学时)
实验三 全国主要土壤幻灯片和四川土壤录像片(4学时)(综合性实验)
实习一 金凤寺、沙湾土壤类型与形成环境关系的认识(5学时)
实习二 泥巴山、名山等地自然土壤识别(1周)
实习三 名山、雅安等地农业土壤识别及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现场参观(1周)
四、讲授纲要
实验一 成土过程分析和土壤标本认识
结合课堂讲授的土壤主要成土过程,找出不同土壤成土过程的主要特点和差异,主要从土壤诊断层次上加以识别。以及探询在不同的成土时期,不同的气候、母质、生物等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主要发生的成土过程。
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土壤剖面系列物质观察与鉴别、自然土壤标本观察与识别、农业土壤标本观察与鉴别。
实验二 二朗山、泥巴山、金凤寺等地植物标本识别
通过二郎山、泥巴山、金凤寺等地的植物标本观察,大致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繁殖状况,再在学习地理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大致推测当地土壤的类型和主要成土过程,以及现存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记录所识别的标本,并描述其鉴别特征。推测当地的气候带和主要土壤类型。
实验三 全国主要土壤幻灯片和四川土壤录像片(综合性实验)
通过全国土壤幻灯片和四川土壤录像片的观摩,了解我国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合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土壤类型分布与环境条件、时间因素及人为活动等的关系。通过四川土壤录像片的观摩,了解四川土壤分布特征和类型的多样性,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形成因素和形成过程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良和治理措施。
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分析植被、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其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实习一 金凤寺、沙湾土壤类型与形成环境关系的认识
通过对金凤寺、沙湾土壤类型与形成环境关系的考察,对典型土壤类型的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观察周边环境条件和成土母质特性,从土壤剖面系列物质观察与鉴别、自然土壤标本观察与识别、农业土壤标本观察与鉴别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包括典型成土环境的概述、典型剖面描述和分析、成土环境与土壤类型关系分析。
实习二 泥巴山、名山等地自然土壤识别
通过泥巴山、名山等地的自然土壤识别,分析成土环境与土壤类型的关系。主要是从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和水平地带分布特征着手分析。通过土壤剖面特殊物质的观察,了解不同成土过程和不同成土时期的主要特性,从土壤的诊断层次的角度分析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特征、成土母质等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矛盾性。重在了解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的关系。
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包括典型土壤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典型区域环境的描述,典型气候特征和植被带的描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此次实习,详细而直观地了解成土过程。
实习三 名山、雅安等地农业土壤识别及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现场参观(综合)
通过名山、雅安等地农业土壤剖面的识别及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现场参观,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的干涉,重在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农业生产上的表现。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良和应用措施。对低产土壤改良利用现场的参观和考察,使得学生对农业生产土壤的改良利用措施加深印象,同时教会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具体情况具体解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的生产技术措施是不一样的。
要求:完成综合性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农业土壤剖面与自然土壤剖面的比较分析。农业改良措施对农业生产土壤的影响,表现在土壤剖面上的差异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