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3年 1 月 1 日——2023年 12 月 31 日)
2024年 3 月 12 日
2023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学校11次党代会精神。中心系统谋划和部署2023年度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等各项工作,对标竞进创一流,在新征程上为一流农大建设提供支撑力量。
—、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1、理论学习常抓不懈,政治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示范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以及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会精神,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26次;中心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7次。
2023年,示范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工作、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2、教学指导与督导共同发力,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更规范
以示范中心骨干师资为核心的教育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职责愈加明确,为全力保障本科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先后组织召开教学研讨活动20余次。2023年度完成本科教学59门课程、301本本科论文质量检查,全面保障了论文合格率和抽检达标率,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省级抽检100%合格,且评分均在80分以上。共计1.2万人次进入实验室完成了课程学习,完成本科总工作量为20余万人时数。本年度招生本科生240人,毕业301人。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毕业生301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篇,校级“本科毕业优秀论文指导教师”5人;本科生毕业及授位率99.01%、就业率90.30%、升学率50.3%,9人升入康奈尔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深造,138人考入211、985高校。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篇,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 5篇。
4、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成绩
2023年度,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项,校级创业训练计划2项;科研兴趣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9个、新立项29个;举办专业技能大赛4项;斩获国家级学会学科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
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银奖和铜奖各1项,全年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6家;获国家级行业学会举办的学科竞赛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
二、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引进优秀人才1人,特聘副教授2人;入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天府峨眉计划” 2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23人、专业支持计划12人、社会服务成果推广专项2人、横向科研经费专项11人(团队5个)、社会服务先进个人1人;获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2人、四川省博士后特别资助1人;新增博导2人、硕导2人、校外导师17名;教职工参加培训29人次;获省部级荣誉称号7人次、校级12人次。
中心现拥有固定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26人, 副教授3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7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3%,博导17人,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中心外聘企业行业校外导师29人,在课程及专业育人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1、教学改革等情况
新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认定校级一流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改项目结题省级6项、校级2项,校级立项4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副主编教材1本,参编1本;新签约院级本科实践教学基地2个;新到位仪器设备180台件,价值230.5万元。制定了《关于建立资源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的决定》、《资源学院实验室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加强了安全管理。
全面完成2023级240名新生本科生全员全程导师制导师分配及导师制效果督导工作, 评选出第二届资源学院本科生全员全程优秀导师(共计6名),进一步显示出示范带头作用。
2、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情况
(1)持续推动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
在学科与平台建设方面,新获批“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农业博士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
(2)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
2023年度,获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2项;全面指导并承担四川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务。到账经费6193.369万元,其中纵向1031.6万元,横向5161.77万元。
获省部级成果奖8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鉴定成果3项;发表论文92篇,其中TOP期刊41篇(一区TOP 17篇,自然指数期刊2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制定地方标准1个。
(3)为全面铺开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提供了重要后盾
资源学院作为四川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核心技术支撑单位,中心全面指导并承担四川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任务。重点涉及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巴中市、内江市、泸州市、自贡市等地土壤普查样点校核、工作底图制作、剖面采样、表层采样技术指导等相关工作,到账经费5000余万元。既为中心师资锻炼提供了经费支持,也为实践教育教学提供了实战场,全面培养了师资力量及团队合作协作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1、中心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建设进展良好
进一步维护运行了资源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https://zydl.sicau.edu.cn/ ,加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https://zydl.sicau.edu.cn/info/1061/1010.htm)的建设。省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 “紫色土野外调查与类型鉴定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土壤学》建设持续进行,持续推进了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建设。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访问人数累计突破20万人次, 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宽广,校内外受益学生日益增多。
2、对外交流与国际化办学持续推进
2023年,邀请校外专家作学术报告9场,教职工对外交流并作报告35场次。招收留学生2人;出国留学8人,续聘外教1人;邀请国(境)外专家来访2名。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强化专业建设,厚植专业情怀,多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本科生在全国专业顶级赛事中斩获特等奖
2022年12月30日,“金土地杯”第二届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在山西农业大学落下帷幕,我校资源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20级王秀薪、梁耀文和周海峰团队在蒲玉琳和贾永霞两位教师(中心骨干师资)指导下完成的参赛作品“中国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对秸秆还田响应效应的Meta分析”以大赛最高成绩斩获特等奖;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张锐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20级周星雨和樊傲君团队在叶代桦和黄化刚两位教师指导下获得大赛二等奖。
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评议组主办,是当前该专业在全国的顶级赛事。本次大赛为第二届,由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承办,以““双碳”背景下土壤碳固存分析与农田管理实践”为主题,旨在增强学生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理解,提升学生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视野下的“双碳”意识和担当,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服务社会和国家需求,厚植学生 “一懂两爱”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3所高校的289支队伍,近500名同学参赛,角逐5项特等奖、10项一等奖和15项二等奖。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厚植专业情怀,多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全面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二)本-硕-博连续培养显成绩,国际化合作培养显成效,博士生在2023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年会作报告
2023年4月23-28日,由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主办的EGU 2023地球科学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吸引了120多个国家超过1万4千余名研究人员线下参加。EGU是欧洲顶级地球科学学术组织,由欧洲地球物理学会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合并构成,涉及地球、行星、空间科学、土壤、大气以及能源和资源等领域,EGU年度会议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地球科学学术活动之一。
学院土地资源学2019级博士生王启(本科土管专业2012级、硕博连读为土地资源学专业)作为EGU会员参加本次会议,并在Soil System Sciences 10.4专题“Digital Soil Mapping and Assessment with remote sensing and pedometrics”作了题为“Incorporat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digital mapping improves prediction of crop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case of the Tuojiang River Basin”的现场报告,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围绕高精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预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与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向全球学者展示了学校青年科研人员的风采,扩大了学校以及学院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该项研究是在学院示范中心耕地质量保护利用研究团队负责人高雪松教授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Pierre Barré研究员指导下完成,王启同学于2022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在双方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体现了近年来学校与学院在国际合作科研机制探索、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二)师资建设有亮点,中心骨干师资在海峡两岸及港澳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上作报告
12月18日-23日,第23届海峡两岸及港澳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会议期间,郑子成教授(中心骨干师资)在“气候变化致灾机理与防治对策” 分会场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作了题为“渗流驱动下紫色土坡面微地形变化及其土壤侵蚀效应”学术报告,并主持了“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分会场的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团队近年来在土壤侵蚀及生态保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期间,他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并就研究团队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等学术问题与参会学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三)科技成果上水平,首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底,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关于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2023年第64号),我校资源学院高雪松教授主持申报的“耕地利用和质量动态变化联合监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西南地区首个高校牵头完成的土地科学领域奖项,标志我校土地资源学科研究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该项科研成果是我校耕地质量保护利用研究团队依托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平台,联合北京大学、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等单位,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支持下,通过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多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系列标志性成果。该成果创建了“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动态模拟”的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多元要素-复合结构-多重功能”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两大联合监测技术体系,系统阐明了复杂环境下耕地利用“状态-压力-格局”和耕地质量“要素-结构-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构建了“需求牵引-数据驱动-技术支撑”的政企研联动推广模式,发表论文4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出版专著1部,在四川省成都市、遂宁市、南充市等21个地市州、28家技术机构和行业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支撑完成国土变更调查、卫片执法、耕地动态监测、耕地质量评价、退化耕地治理、永久基本农田试划等技术服务项目800余个,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该项成果有力推动了耕地利用和质量动态变化监测的一体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耕地动态监测和智能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研究成果内容框架
(四)社会服务显担当,示范中心全面支撑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剖面调查采样技术培训班在成都顺利举行,培训班由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承办,中心骨干师资全程参加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土壤普查办主任伍修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省土壤普查办副主任周南华,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省土壤普查办综合组副组长曾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省土壤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邓良基,西南大学教授、国家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省“三普”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谢德体,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省土壤普查专家技术工作组组长王昌全,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资源学院院长、省三普技术工作组副组长高雪松出席开班仪式,省耕肥总站站长、省土壤普查办调查采样组组长欧阳平主持会议。联系市(州)专家技术工作小组长等参与剖面土壤调查采样技术人员骨干共150余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外业实操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土壤普查资深专家进行授课。会上,欧阳平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流程及工作要求,邓良基就四川省土壤的成土因素及土壤利用调查等内容进行了专题授课;谢德体就土壤剖面野外调查与采样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王昌全就四川省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进行讲解。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省土壤普查专家技术工作组成员袁大刚结合外业工作的经验,深入细致地讲解了剖面调查采样技术各个环节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参加培训人员与专家互动交流,培训效果良好。
欧阳平专题讲解 邓良基现场授课
谢德体现场授课 王昌全现场授课
外业实操环节,授课专家分平原区、丘陵区、山地3大地貌类型选取水稻土、黄壤、紫色土、黄褐土、工程土、潮土等9种个土壤类型典型剖面,对剖面土壤调查与采样技术要点进行了培训,现场培训了土壤剖面成土环境、剖面挖掘、剖面修饰、剖面构型、剖面形态观察与记载、样品采集等关键技术,为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外业调查采样技术水平,全面铺开土壤普查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进行了线上理论测试、线下卷面考试和外业实操考核。
外业实操环节
(四)科普与教育并重,示范中心骨干师资代表在中国土壤学会科普与教育工作联合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
2023年5月18-20日,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23年联合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会议以“土壤教育与‘土壤三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土壤教育、土壤科学传播和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案例等议题展开广泛交流。
学院蒲玉琳副教授(中心骨干师资)代表我校土壤学课程团队以“土壤学互融互补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探究”为题做大会报告。报告分享了我校在建设土壤学国家级一流课程中的作法和经验,重点对课程改革中形成的“四元融合(课程思政、专业实践、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知识体系”“三环渐进式(课前引导式自主学、课中混合式互动学、课后考核式驱动学)智慧课堂”和“二维互补型(实际操作与虚拟仿真互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展示了土壤学课程团队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助推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助力新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效,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土壤学是我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组自2019年启动线上慕课录制以来,积极瞄准国家“金课”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素材准备、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与完善,先后将该课程建成了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省级线上一流课程(2022年)和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2023年)。依托课程建设,课程组总结了“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四二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以“政产学研用多元融合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题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在助推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五)对外合作交流开启新模式,示范中心骨干代表资源学院与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开展学术沙龙
4月20日,资源学院邀请赫尔辛基大学教授Marko Virta参加“四川农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学术沙龙”,并通过网络平台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全健康视野下的抗生素耐药性与人类活动》(“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human activities from One Health perspective”)的学术报告。资源学院特聘外籍副教授Petri Pentinen担任本次学术沙龙主持人,应用微生物学系张小平教授、辜运富教授、邹立扣教授等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
Marko Virta教授介绍了抗生素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合理使用后带来的全球性风险、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重点介绍了他们在不同水域及动物养殖环境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传播规律与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消除耐药性的技术进展,提出了今后抗生素耐药性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随后,邹立扣教授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杨忆佳(农业环境保护2021级)、博士研究生付静霞(农业环境保护2022级)分别作了题为《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及其与重金属和消毒剂相关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inE. coli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eavy metal and disinfectant resistance”)及《携带qacEΔ1的1型整合子介导沙门菌对消毒剂及抗生素耐药性》(“Class 1 integron carryingqacEΔ1gene confers resistance to disinfectant and antibiotics inSalmonella”)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基于“One Health”理念在畜禽养殖、环境和食品中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活动中,与会人员还与Marko Virta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联合学术沙龙加深了双方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领域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双方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奠定基础。
(六)中心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提供智力支撑,李廷轩团队(中心骨干师资)向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汇报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发及推广情况
4月14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作为组长,率生态环境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有关负责人、专家一行6人,前来四川专题调研我省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超标粮食监管等工作的开展情况。调研组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负责人陪同下,专程到由我校李廷轩教授团队负责的“西南区水稻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控联合攻关基地”所在地四川什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我校资源学院余海英教授做了工作汇报。他带领调研组全面考察了试验基地六大类型的田间试验现场,详细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农田镉污染源解析、镉低积累作物品种选育、钝化产品研发、土壤修复及农艺调控、经济作物替代种植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严东权在实地参观中高度赞扬了我校在农业农村部联合攻关项目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肯定了基地研究成果在四川省乃至西南片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现场考察结束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随后举行,座谈会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主持。德阳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及我校专家分别就耕地质量保护、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超标粮食严格管控、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等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汇报交流和讨论。
严东权提出,在我国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大背景下,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更应锚定目标找短板,积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并从源头根治、分类治理、系统监测等方面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农业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
(二)全面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中心骨干师资实践技能大比武
(1)5月26日,资源学院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点校核工作推进会。
(2)5月27日,四川农业大学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3)5月28日,由四川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办公室主办,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承办的全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专题研讨会在我校成都校区顺利召开。
(4)5月31日,崇州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推进会在崇州市政府举行,院长高雪松带领老师们参会。
(5)6月8-9日,我校专家工作组参加平昌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6)7月11日,邓良基教授亲赴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现场——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开展崇州市外业调查样点校核工作调研指导。
(7)7月13日,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外业调查采样启动仪式暨技术培训会在崇州召开。
(8)8月1日,资源学院成功举办崇州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现场培训会
(9)8月2日,学院召开了2022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学科建设项目申报研讨会。
(10)8月9日,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办到崇州市调研指导工作。
(11)9月22日,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7教305会议室召开。会议重点商讨了样点校核和工作底图制作、土壤剖面调查采样等工作的技术路径、方法,以及2023-2025年经费预算相关事宜。
六、下一年发展思路
1、进一步加强示范中心平台支撑作用
通过建设,示范中心已在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平台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示范中心平台支撑作用,为四川省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提供智力支撑。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科专业建设
今后,尚需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学科平台、专业建设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